?xml:namespace>
郭忠华,男,江西万载人,1991年毕业于宜春师专外语系,现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主任、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思想史、公民身份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
主要经历:
1989-1991年,宜春师专外语系学习。
1991-1998年,江西省英岗岭矿务局中学教师。
1998-2001年,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1-2004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
2004年至今,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2009年担任政治学系主任。2010年升任教授、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9-201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学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并多次对英国上议院议员、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吉登斯进行专访。
2010年7月,应日本早稻田大学邀请,赴日本参加“和谐社会与中国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题演讲。
2010年10月,出访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 Po)、巴黎第二大学(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德国法兰克福大学(University of Frankfurt)、德国国家行政学院(DHV-Speyer University)、瑞士圣加伦大学(Universit t. St. Gallen)、瑞士国家行政学院(Swiss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等欧洲大学。
2012年10-11月,瑞典于默奥大学(Umea University)客座教授,讲授“当代中国政治”国际课程。同时,赴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意大利欧洲大学研究院(EUI)讲学。
2013年,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合作举办Citizenship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nd America国际课程,并作主题学术演讲。
2013年6-7月,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和资助,参加“美国政治与政治思想”国际研究班(马塞诸塞大学)。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
《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现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与肖滨、郭台辉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与吉登斯、基恩等人的对话》(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主编
《中大政治学评论》(与肖滨教授合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与刘训练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译著
《福利国家的矛盾》(主译、总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著作的分析》(与?xml:namespace>
《何谓公民身份》(独译),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
《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主译,总校),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
《公民身份》(独译),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心灵的练金术:理性与情感》(与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重新思考公民身份》(与黄冬娅等人合译),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
译丛
《西方公民理论译丛》(共9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论文
1.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开放条件下政府能力的重构,《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5期。
2.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学海》,2004年第4期。
4.吉登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与重建,《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
5.新制度学派对于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探析,《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
6.自我的解放与悖谬: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
7.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吉登斯民族主义思想的三维透视,《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9.群像与融通:吉登斯对现代性理论范式的重建,《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0.政党与民主:在共生与悖谬的结构中,《岭南学刊》,2006年第2期。
11.民族国家的三大矛盾:来自吉登斯的启示,《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
12.“人类创造历史”--来自吉登斯的解释与反思,《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13.吉登斯对于民族国家的新思考,《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14.资本主义困境与福利国家矛盾的双重变奏”,《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5. 个体.公民.政治——现代政治的思想理路与悖谬趋势,《浙江学刊》,2007年第6期。
16.从危机管理到管理危机:奥菲对于福利国家政府管理的探究,《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7.信任关系的变革: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再思考,《现代哲学》,2008年第1期。
18.权力、资源与国家:解读吉登斯的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9.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与融通:诠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东方论坛》,2008年第2期。
20.公民资格的主流范式与美国特色,《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21.当代公民身份的理论轮廓--新范式的探索,《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6期。
22.吉登斯的社会主义观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23.公民身份的解释范式与分析走向,《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
24.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理论把握与本土化解释,《学海》,2009年第3期。
25.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26.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7.求解吉登斯悖论--评《气候变化的政治》,《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1期。
28.启蒙.排斥.侵略:再论公民身份导向的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29.吉登斯“创造历史”理论的再思考,《现代哲学》,2010年第3期。
30.对吉登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透析,《中国社会科学报》,
31.社会权利的历史分形与当代整合,《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4卷),2010年。
32.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3.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内涵与变迁机制的解析,《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5期全文转载。
34.未竟的工程:国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
35.没有革命的历史:评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
36.创造公正的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视角转换,《人文杂志》,2012年第4期。
37.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38.清季民初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想象:以citizen、citizenship汉译为中心的论述,《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主要学术对话
1. 如何理解“人类创造历史”:对一个复杂问题的再认识--与安东尼•吉登斯的对话,《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2. 权力.结构与社会再生产--吉登斯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44期,《国际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3. 民族国家理论的当代反思--吉登斯访谈录,《社会科学报》,第1199期,
4. 气候变化与政治革新--吉登斯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5. 现代性、全球化与社会模式的重建--吉登斯访谈录,《社会科学报》,
6. 监督式民主:民主在当代的发展趋势--与约翰•基恩的谈话,《社会科学报》,
7. 公民社会的四个维度与行动逻辑--与托马斯•雅诺斯基的对话,《社会科学报》,
8. 重新思考女性主义公民身份--与露丝•李斯特的对话,《社会科学报》,
9. 世界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对重大社会变迁的解释--与杰拉德•德兰迪的对话,《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10.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与英国开放大学恩靳•艾辛教授的对话,《社会科学报》,
主办的主要学术会议
1.2006年,发起并主办“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中山大学),至今已举办8届。
2.2007年,发起“吉登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安东尼·吉登斯携夫人参加会议。
3.2010年,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共同组织“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世界主义的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4.2011年,主办“经典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
5.2013年,主办“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国际学术会议。
主持纵向科研项目
1.美国进步时代的改革及其启示 , 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国际交流项目,2006-2008 。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公民资格问题研究 ,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青年项目,2008-2010 。
3.当代中国的公民身份权利研究(1978-2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09-2012。
4.公民身份权利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0-2013。
5.公民身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1年。
6.农民工的利益抗争研究:从公民身份权利的视角出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2年。
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战略、路径与对策”之子课题“公民非制度政治参与”,2012-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