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生天地
非top2名校学生的自卑与狂妄

作者:发布时间:2016-03-22浏览次数:53

 你来自一所不错的高中,高中三年目标都是清北,然而考败来到这里。       

那些红白相间的校服说学习不努力,直接去隔壁,你真想呸一声。       

那些高校排行榜每次你看到都觉得委屈。       

你一定有一个或者那么几个清北的同学,这个同学,也一定学习科研社工样样牛逼。总之就是能提醒你:你不够优秀。       

于是总有那么一份情感:骨子里的自卑和狂妄。前一段时间浙大校园内有文“浙大病与浙大药”,言及了这种情感。身在北京,与众多高校共同分享这里的各种资源,也共同施加着自身的影响力,人大很厉害,人大在进步,人大的学生也有一种特别的自卑与狂妄。从“浙大病”看起简介:   

“幸福课”是浙大博士陈海贤老师开的一门课,于2008年开讲。这门课效仿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以关心社会和生活积极面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不仅在浙大学生中倍受欢迎,在社会上也广受关注。最近,陈老师在课上讲述了一种时代病,他将它定义成为“浙大病”,或者说,“名校学生病”……   

以下摘自陈老师的一篇博客:  我的朋友李松蔚老师最近在努力定义“时代病”。他促使我思考,作为一个群体的浙大同学,有没有共同的心理问题。  

这篇文章源自我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也来源自我所接触的很多浙大学生。  

我想去定义“名校学生病”,是因为我最近遇到一个来访者。最开始你听她讲述她的烦恼,你可能会觉得她肯定是一个成绩不好,经常挂科的学生。  

比如她会说,我英语成绩不好,听力词汇特别差。去年考托福的时候,我差点就不准备考了,觉得反正考不好。她说,我的学习效率特别低,所以经常需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她也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主见和领导力,凡事都听别人的,特别羡慕那些一呼百应的同学。  

事实是,她的托福考了100分,她刚作为交换生到斯坦福学习了两个月。她的成绩在学院里稳进前五。有一门很难考的课,她甚至考了99分。而且,她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班长。  

当然会有很多人叫她学霸,夸她很厉害。她觉得,这些人只是不了解她。如果他们了解了她的真相,也会知道她其实很多地方都不如人。  

比如有一件事,就真的成了她的心病。都大三了,她居然还没有人追。身边的人都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她成绩太好,男生有压力。  

但她觉得,这是因为她魅力不够。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太胖了。  

她不能容忍自己居然有这样的缺陷。于是她开始节食。这不是一个决定,而是一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  

她早上吃饭的时候,会喝一小碗粥,吃一个鸡蛋,但是会把蛋黄挑出来,吃一个包子,但会把馅去掉。中午的时候,有时候吃一个苹果,有时候就吃一两米饭。晚上再喝点粥。  

一段时间过后,她瘦了20斤。医生说她这样下去要营养不良了。她也害怕,可是她停不下来。  

她说:“老师你不知道,我对身体就是这样的态度,我在努力压榨身体的一点一滴。每当我多吃一口饭,我就会有很深的罪恶感。我觉得我没有尽力。就像现在,我压榨每一分钟时间,每次当我安静下来不做事,我就会觉得没有尽力。就像我当年高考,我在努力压榨每一道题,每一个分数,如果某个题目丢分了,我就会有深刻的罪恶感,觉得我对不起父母。所以我知道自己只考上了浙大的时候,我伤心地哭了。”  

最后她说,“其实你不知道,我身边很多浙大的同学都这样。”那么,人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高考失败,来到浙大”的故事,是采铜老师在知乎回顾他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挫折时说的。后来这句话被简化为“考败来浙”在浙大学生中流传。那这句话,是不是也适用于我们中的一些人?我一直以为这是我们自嘲的话。所以有时候我会很有优越感地跟他们说,你们高考失败,考上了人大,不像我高考成功,考上了蓝翔。  

但后来我发现,他居然是认真的。真的有很多人大学生,在切切实实地感受一种挫折感。这种挫折感在校园里如此普遍,你能从很多人身上认出它。  

如果把这种挫折感归纳成一种病,一个典型的“名校学生病”患者大概是这样的:  他(她)通常有一个曾经非常严格的父母。这个父母永远带着挑剔的眼光看他的成绩和表现,嘴里还不停念叨别人家的孩子。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很难赢得他们的赞许和爱。等他考上了浙大或者人大,他们经常说的又是,只要你快乐幸福就好,好像变得无欲无求了。但他已经刹不住车了。  

他(她)通常还来自一个以严苛出名的好高中。这个学校是市里、省里甚至全国的翘楚。氛围必须是军事化管理。学校肯定有形形色色的大火箭班、小火箭班、竞赛班、天才班。学校的学生和老师永远都只关心一件事:成绩。成绩排名自然形成了阶级。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相互交往时,心理默默地先为对方贴上成绩排名作为最重要的标签。在这样的体系中,成绩上升的学生担心成绩会下来,成绩下来的学生,会被失败的恐惧和羞耻感淹没。  

他(她)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同学或者朋友,在清华或北大。这个同学不是出国交流,就是发表了很牛的论文,如果都没有,那他一定是在做有趣的事情。总之这个朋友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他,他不够优秀。  他(她)的专业总让他纠结。通常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如果他碰巧喜欢,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专业在人大正好弱爆了,或者指导他的老师正好弱爆了。  

如果有机会,他(她)会选择上金融班或者其它就业光鲜的专业。不是因为他喜欢,而是这样的选择最安全,不需要他冒风险考虑自己想要什么,并真的作出选择。 

 他(她)很努力,但如果问他有什么远大志向,对不起,没有。偶尔会从他们头脑略过的想法,可能是当一个安静的图书管理员。但如果真让他无所事事一会,他就会被“变平庸”的恐惧和焦虑所折磨。  

他(她)没什么耐心。急不可耐地想要成功,急不可耐地想要成长,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急不可耐想着快点解决。 

 他(她)就像一个孩子,习惯了站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排队,等着被选中和评判,手足无措。他拼命努力,却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喜悦,有的只是,对失败的恐惧。他害怕落后,害怕被瞧不起。  当然,在心理问题上,他(她)也不能让自己被落下。因为他认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也觉得自己有问题,需要努力改变,积极治疗。他最想问的问题,是我怎么才能更专注和高效。其次是,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更自信。他们爱得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拖延症、焦虑、强迫、以及“周围的人都好强。”  

他(她)是天之骄子,无论学业还是其它,在外人看来,都算成功。但他离幸福其实挺远。  

这是“名校学生病”,其实也是“时代病”。因为不久的将来,这些学子就会走上社会,成为社会的中坚。  

这样的病,人大的你,有吗?控制论里面有一个有名的模型叫做「受激振荡」,我觉得上面说的那种模式就很像这种模型所描述的状况。一直以来我们受到一个坚定信念的影响,那就是“别人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如果我做不到,那一定是我还不够努力;于是加倍努力之后我做到了,但与此同时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见识到了更多更牛的人;于是之前的“别人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的循环再一次开始,我们继续努力直到自己重新赶上周围的人。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模式不可能无尽地持续下去,总有那么一个阶段你会发现有些事情是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做到的。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现;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那这个时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问得是“当兔子都在拼命奔跑时,是什么给了作为乌龟的你前进的动力?”我记得当时唐僧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兔子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乌龟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兔子这种跑的这么快的物种存在,并且直面自己是一直乌龟的现实。”因为从小学到大学,身边一直都有各路大神从我身上碾压而过,所以我比较早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承认在任何方面都有比你优秀得多的人。当我们真正能够直面自己能力有限的现实,也就比较不会受外在评价体系的干扰。我很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作为一直乌龟,走的虽然慢了一点,但是看见新世界的那种喜悦也会大过兔子许多;当自己爬累了,我也可以安静地坐在路边,衷心地为那些还在奋力奔跑的兔子们鼓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