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燕平)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他爱 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别人不爱你 你不要烦恼 他们感觉 你是谁 而你是一个陌生人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经受 少数的悲伤
——题记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外貌长相,性格特长,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然而当两个连自己都分不清的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又如何能分得清?她们分享着各自的故事、思想,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一切,常常换着衣服穿。
如玫,若蓝,两个极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同卵双胞胎,如玫,活泼开朗的大明星;若蓝,神秘忧郁的专栏作家。
无法想象一个男人无法辨识身边的女人是“妻子”还是“姨子”是怎样一种心塞,就像始终无法自证自己到底是“若蓝”或者“如玫”的双胞胎姐妹一样,只能和世界充满矛盾的相对——无法自处也无法相处。行定勋的影片,在一个几近“终极命题”的追问中,偏离自问与他问的答案,以四个人的爱情,揭示现代社会中的认同危机。
高度信息化技术化的现代社会,人们愈发习惯了快节奏的拥挤、喧嚣甚至敌视,这种情绪在最开始面对《深夜前的五分钟》缓慢节奏时,变成一种煎熬,然而,仿佛一个相悖的理论一样存在,当逐渐习惯这种“慢”甚至在“慢”中开始思考后,故事的劲力也开始缓缓发散,从对身份悬疑的推断,到对自我认知的哲理反思,影片带着老上海的细腻风情,在老旧的钟表铺子或者弄堂老宅一切泛着时光印迹的地方,娓娓道来。
这种转变,发生在若蓝和如玫发生海难只剩一人返回之后,“如玫”无法确定的身份让每个人陷入莫名的焦虑,最先看出变化的,是隔着显示器的“导演”,他告诉天伦,“如玫”的演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自由了。然后,张孝全饰演的天伦就歇斯底里嘶吼成了大银幕里的马景涛——你到底是我妻子还是姨子?你说,你说,你说……我也不信,让三浦春马说。
若蓝是三浦春马所扮演的阿良的女朋友,在阿良把钟表当做礼物送给若蓝以后,两个人就开始在时间里纠缠,快五分钟或者慢五分钟代表了两个人和世界相处的态度,也变成阿良确认刘诗诗到底是若蓝还是如玫的重要线索——那种肌肤质感留下的感觉记忆,思维交流的心灵感应,甚至身体上的疤痕,都无法成为有力的证据时,“五分钟”成了唯一的证明方式。
而在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也正是“自我认同”与“时间”两个议题,刘诗诗的“双胞胎”无疑是“自我”与“本我”的两个样子,“本我”是盲目的,不知天高地厚,有欲望便要马上满足,有紧张便要马上解除的,在影片一开始就打破窗子然后提出“我们换一下衣服吧”的那个孩子,在“她”跌落秋千之后,开始了时常和“自我”——有权衡轻重的能力的孩子“互换”衣服的游戏,此时,无疑是本我占据主导的,双重身份下,只证明了“本我”主体的幼稚甚至自私性格。船难发生后,“如玫”一如自己所说,经历过生死,明白了一些事——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接纳了有关规范,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这时其实已经是第三个自己,是社会的化身,俗称一夜长大。
原著小说有对“时间”的无限感触,当中的人会陷入明天来临前五分钟的恐慌之中,而这种危机感,我们早已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无限感慨中,渐渐疏远了时间。这大概也是一个日本作者和一个中国观众的观念冲突,对于时间问题的解决,导演选择了让时间成为证据,这也是一个导演进入另一个电影市场,期望获得更多观众认可的一次改编吧!